随着气温节节攀升,酷热如影随形,许多人的胃口也随之变得萎靡不振。尤其是阴雨连绵的日子,低气压像一块沉重的幕布,将闷热与烦躁紧紧笼罩,让人心烦意乱。此时,冰冰凉凉的冷饮和水果仿佛成了对抗酷暑的“秘密武器”,人们总是忍不住大快朵颐。然而,不知不觉间,湿寒已在体内悄然积聚,阳气也如同被层层枷锁束缚,难以顺畅升发。
老话说得好:“冬吃萝卜夏吃姜。”在这炎炎夏日,天气越是酷热难耐,我们越应重视饮食调理,多吃这三种食物,它们能如忠诚的卫士般,护住体内阳气,加速代谢多余水液,将湿气一扫而空。
一、生姜:夏日里的“温暖守护者”
虽说夏季骄阳似火,但人体相较于其他三季,却更容易陷入“虚弱”的境地。气血和阳气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集中到了体表,内脏仿佛被抽空了一般,空虚无力。再加上毛孔大开,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不停流淌,风寒便如同狡猾的小偷,极易趁虚而入。
无论是饮食中摄入的寒湿(如冷饮、水果),还是外界吹入的寒湿(如空调冷风、淋雨),这些寒湿都不会自行消散,它们如同顽固的“钉子户”,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将其化解并排出体外。
倘若你钟情于冷饮,却在品尝后饱受拉肚子、长痘痘、小腹温度低于身体其他部位、生理期疼痛、困倦乏力、胃口不佳等问题的折磨,那么不妨时常吃一些生姜制品,让身体重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生姜堪称驱寒祛湿、温中散寒的佳品。除了炒菜时加入姜片姜末,生姜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吃法。清晨来一杯姜枣茶,醇厚的姜香与红枣的清甜相互交融,仿佛一股暖流,从舌尖缓缓流淌至全身,既能驱散体内寒气,又能为脾胃注入满满的活力;或者将生姜切片,用醋腌制后食用,酸甜中带着一丝辛辣,宛如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既能促进消化,又能为餐桌增添别样的风味。
二、艾草:舌尖与身体的“双重馈赠”
除了生姜,艾草也是温阳、驱寒、祛湿的“明星食材”。每当提及艾草,大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泡脚、艾灸等传统养生场景。其实,艾草还能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如青团、艾草糍粑、艾叶鸡蛋等,每一口都饱含着自然的馈赠与健康的滋养。
艾草的功效可谓多面开花,它既能祛湿散寒、活血化瘀,又能健脾胃、温阳扶正,还具有镇咳平喘、温补阳气的神奇作用。家里的老人们深谙艾草的养生之道,喜欢用艾草烹制各种美食,既满足了味蕾,又呵护了身体。
不过,艾草那股独特的青草味,可能让一些朋友望而却步。别担心,我们可以让身体的其他部位来“享用”艾草,比如肚脐贴。
三、茯苓:祛湿不伤正的“养生瑰宝”
前两种食物主要侧重于帮助身体排寒,而茯苓则更专注于祛湿。夏季雨水充沛,外湿较重,再加上人们常吃水果、冷饮,内湿也不少,因此夏天是最需要祛湿的季节。
茯苓其实是一种真菌,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根上,又称松苓。它表面粗糙,内部为白色或淡粉色,有“一两茯苓一两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
茯苓具有健脾渗湿、消水肿的功效,能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非常适合湿气重的人。而且,茯苓祛湿不伤正气,利水而不伤津,无论体内是湿寒还是湿热,都可以使用,适合大多数人的体质。
此外,茯苓还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总是感觉不开心的人来说,吃点茯苓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让心灵在喧嚣的夏日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茯苓最常见的吃法是煮粥煲汤。煮茯苓粥是最简单的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把茯苓打成粉,这样更容易吸收。清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记载:“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我们平时煮粥时,在粥煮到半熟的时候,放入2 - 3勺茯苓粉,搅拌均匀,煮熟即可享用。
配资炒股平台推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