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4日,陈锡联正在辽宁营口县桥镇公社和平大队参与地方社教活动时,突然接到了军区的紧急电话:“赶快回来,政委出事了!”听到消息后,陈锡联毫不犹豫地挂断了电话,立刻返回军区,并赶往政委所在的医院探望。那时,陈锡联得知政委患上了急性黄疸萎缩性肝炎,病情十分危急。为了尽全力救治政委,陈锡联立即向上级请求调动到北京,并邀请了军内外的十几位医学专家前来沈阳会诊。看到政委日渐虚弱的样子,陈锡联心情沉重,深感悲痛。
回忆起1959年8月,陈锡联的上司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曾对他说:“准备调整你的工作,派你到东北去。”不久后,在一次军委的工作会议上,陈锡联接到了正式通知,安排他赴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10月,陈锡联离开了炮兵岗位,前往沈阳履新,同时被任命的还有军区的政委赖传珠。
陈锡联记得,赖传珠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便参加了红军,并跟随毛主席走上了井冈山。他的革命经历丰富深刻,资历颇为深厚,却始终谦虚低调,没有摆老资格。与赖传珠的共事过程中,陈锡联发现,两人性格互补、默契十足,工作中配合得十分和谐。
展开剩余76%在军区的官兵中,陈锡联和赖传珠被亲切地称为“陈赖首长”,这一称呼不禁让人想起解放战争时期如“陈粟”、“刘邓”等耳熟能详的称号。这种“军事主官与政治主官”配合默契的组合,象征着他们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了广泛的尊重。陈锡联和赖传珠的工作方式高度契合,尤为明显的一点便是,他们都习惯在晚餐后一起散步。每当傍晚,二人常常在军区大院里并肩走动,讨论当天的工作,交换意见,商量第二天的安排。这种散步交流的方式渐渐成为军区领导班子的一项传统,甚至吸引了其他常委们的参与。大家在散步中彼此畅所欲言,讨论问题,增进了团结与合作。传闻这种“散步碰头”的活动正是由“陈赖”二人首创,且在军区领导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在“陈赖”共同领导下,沈阳军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包括成功粉碎蒋介石的军事冒险、进行冬季大练兵、以及战胜灾荒等大事。而雷锋、毛主席著作学习模范红九连等标杆人物,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雷锋1960年入伍,刚入伍便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五好战士”和“节约标兵”的称号。1962年,雷锋在军区召开的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上做了发言,引起了陈锡联和赖传珠等领导的共鸣。陈锡联表示,他和雷锋的成长经历十分相似,雷锋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便开始给地主放猪,受尽欺压。后来他被赶出地主家,成为流浪街头的孤儿。陈锡联也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候在地主家放牛,遭受过不少屈辱,甚至被地主打了一鞭子后才决心参加革命。
会后,陈锡联和赖传珠亲自接见了雷锋,并将雷锋的事迹录制成带,广泛播放到军区的各个部队。赖传珠得知雷锋仅是一个班长时,特地交代军区工程部政治部副主任苏民,要尽快提拔他。然而,令所有人惋惜的是,雷锋在同年8月15日英勇牺牲了。
1963年1月,沈阳军区召开了“雷锋班大会”,会上赖传珠题词:“永生的战士,光辉的榜样。”陈锡联也在会上题词:“党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此外,会议宣布授予工兵第10团运输连4班“雷锋班”荣誉称号。为了进一步增强雷锋精神的影响力,赖传珠建议请毛主席题词。3月3日晚,毛主席亲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5年8月,党中央下发通知要求全军干部在两年内分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陈锡联作为第一批参加的军区干部之一,也开始参与社教工作。为了便于活动,他用了一个抗战时期的化名“陈池”,这是他当年作为上校时在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使用过的化名。
然而,赖传珠的身体健康状况愈加堪忧。1965年12月,尽管身体虚弱,赖传珠仍坚持主持军区会议,甚至在会议中连续发言长达六小时。到会议结束时,赖传珠的身体出现严重症状,面色发黄。虽然陈锡联紧急联系了专家团队,但最终未能挽回赖传珠的生命。
赖传珠曾三次负伤,战后长期承担繁重工作,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年不到50便健康严重下滑。1965年12月24日,赖传珠因病去世,享年仅55岁。赖传珠的去世,让所有同事深感痛惜。军委专门发来唁电,表示对赖传珠逝世的哀悼,并高度评价了他在政治工作中的突出贡献。
为了表达自己对赖传珠的深切悼念,陈锡联亲自撰写了悼文:“我和他一起工作,始终感到非常亲密、非常融洽、非常合拍。”这“三个非常”反映了两人深厚的感情。处理完赖传珠的后事后,陈锡联暂时放弃了社教工作,军区的事务逐渐增多,工作负担也加重了。
1965年12月27日,沈阳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大会,参加人数达到2500人。随后,赖传珠的骨灰被送往北京,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并将其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推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