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体系中,曾有过五支被誉为五大主力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的指挥官都来自哪些地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第五军的前任军长杜聿明来自陕西米脂,第十八军军长胡琏是陕西华县人,第七十四军军长张灵甫来自陕西长安,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是安徽庐江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则来自湖南邵阳。如果再加上被称为第六大主力的第五十二军(前军长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这六支精锐部队的指挥官中竟有四位是陕西籍。
以这四支精锐部队为核心,几乎可以组建四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在国民党军队中占据半壁江山。陕西人或许为此感到自豪,但也不禁让人思考:如果这四位陕西籍将领联合起来形成派系,蒋介石还能高枕无忧吗?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战功赫赫的关麟征虽然职位越来越高,实权却越来越小;勤勉能干的杜聿明四处奔波,却始终只能担任副手。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这两位将领的遭遇并非偶然。
民国时期的军队大致可分为三大派系:
首先是地方实力派。这些人利用地域隔阂割据一方,在各派系间左右逢源,表面上高谈主义,实则追逐私利。他们被戏称为吃派系饭的。
其次是地方实力派残余。中原大战后,主要军阀被蒋介石击败,残余势力开始抱团。除少数在抗战中证明价值的派系外,多数要么投靠日军,要么与共产党为敌,制造摩擦。这些人被称为吃摩擦饭的。
展开剩余75%第三是蒋介石嫡系的黄埔系。中原大战后,黄埔系占据优势,元老们开始争权夺利,一些毕业不久的黄埔生甚至快速晋升为师长、军长,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被称为吃老蒋饭的。
川军虽未参与中原大战,但在杨永泰的谋划下,也被迫接受蒋介石的整编。当时除东北军外,中原、江南及西南大部都已落入蒋介石掌控。
蒋介石将黄河以北交给张学良,作为东北军在中原大战中相助的回报。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失去根基,蒋介石立即翻脸。先是迫使张学良下野出国,后又派东北军剿共导致重大损失。若非张学良发动兵谏,东北军恐怕早已被蒋介石吞并。
蒋介石对付军阀的手段确实有效,但他没想到在对外排除异己的同时,内部却出现了新的问题。
原本蒋介石嫡系部队内部并无明显派系,但何应钦改变了这一局面。作为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在宁汉之争中站错队,导致蒋介石下野。蒋介石复出后将兵权三分给陈诚、顾祝同和刘峙,并有意扶植陈诚建立土木系以制衡各方。
抗战爆发后,为遏制八路军发展,蒋介石派胡宗南驻守陕西,形成第二个派系。1940年为牵制李宗仁,又扶持汤恩伯建立第三个派系。这些派系都是蒋介石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建立的。
在何应钦、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四大派系首领中,只有汤恩伯指挥能力尚可。何应钦虽号称名将却从未独立指挥大战;陈诚被戏称排长水平;胡宗南更被评价为步枪指挥官。
相比之下,黄埔一期毕业生关麟征凭借战功快速晋升,抗战期间从师长一路升到集团军总司令,内战时期更担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和陆军总司令。但奇怪的是,他的官职虽高,实权却不断缩水。
这并非蒋介石不信任他,而是担心他联合陕西籍将领形成新派系。关麟征作战勇猛,野心勃勃,在军中实行一言堂,被认为具有军阀特质。陈诚曾批评他,反被质问谁更像保存实力的军阀,气得陈诚旧病复发。
1933年至1940年间,关麟征战功累累,成为黄埔生中第二位集团军总司令。调往第四战区和昆明行营实为重用,因为云南是战略要地。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军副总指挥,负责战后处理云南问题,成功协助解除龙云兵权,因此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但就在关麟征准备赴任时,蒋介石突然改任他为云南警备司令,由杜聿明接掌东北。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抗战胜利后,陕西籍将领纷纷担任要职,若关麟征在东北统率多支主力部队,很可能形成实力强大的新派系,威胁蒋介石的统治。
1947年关麟征接任黄埔军校校长。孟良崮战役后,陈诚出人意料地推荐他接替汤恩伯,实为胡琏建议。但当关麟征要求掌握山东军政全权时,蒋介石因担心他坐大而再次弃用。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任命关麟征为陆军总司令,但蒋介石立即以手令遗失为由撤销任命。至此,关麟征彻底心灰意冷。
关麟征的失势并非偶然,也不完全是陈诚排挤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防范他联合陕西籍将领形成新派系,这才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最终郁郁不得志的真相。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推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