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很早就提出来的话题。根据十多年前的哥本哈根协议,世界各国都该通过减排阻止全球气候变暖。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气温变化预示,世界各国还不够努力。
以中国为例,过去这几年,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气温相较往年都明显上升。对此,老百姓们也有切身感受。过去这几年,每年网友都在抱怨今年比去年热,这种抱怨持续了几年后就变成每个“今年”都比“去年”热。
2020年,中国宣布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2030年排放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绿色能源改革无法阻止气候变暖。 绿色科技 中国在绿色科技的开发、制造和应用方面确实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电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量相媲美。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新增的太阳能和风能基础设施足以产生与波兰、印度尼西亚或土耳其相当的发电量。截至今年,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量约占全球现有太阳能发电量的50%。
在官方的指导下,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中国不仅在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低价竞争。
然而,定价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中国的主导地位是通过国家补贴和在国外市场的低于成本的价格实现的。这被称为“倾销”,违反了贸易规则,因为它会严重破坏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需要另文探讨。 悖论 但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及其对煤炭发电的依赖而言,中国的能源发展历程颇为矛盾。一方面,中国确实是世界可再生能源部署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它在煤炭使用、煤炭依赖和空气污染方面也位居世界首位。
简而言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碳排放生产国和消费国。
此外,尽管官方声称煤炭消费量与此相反,但这两个统计数据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改变。 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 中国能源政策摇摆不定的原因显而易见:中国的能源供应既不确定又不稳定。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因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的可靠性远低于煤炭。天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发达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24年,中国批准了66.7吉瓦(GW)的新增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并开工建设了94.5吉瓦的新增燃煤电厂,创下十年来的新高。为了了解中国燃煤电厂建设计划的规模,2024年全球93%的燃煤电厂开工建设都在中国。此外,1吉瓦还只是一个大型燃煤电厂的发电量。
这一事实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进口国。尽管煤炭进口只能满足其庞大能源需求的一小部分,但2023年,中国进口了4.42亿吨煤炭,2024年则创下了5.427亿吨的纪录。
尽管对中国煤炭消费量的预测显示,202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将略有下降,但煤炭使用量和能源依赖度的趋势不容忽视。中国不仅在加紧建设更多燃煤电厂,还重启了3.3吉瓦已暂停的燃煤电厂项目。鉴于全球燃煤电厂的历史寿命约为46年,且有可能达到60年,显然中国政府近期无意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主要能源来源。 “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妄想 首先,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储存能源所需的电池,都必须从地球上开采,就像核材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一样。一旦用完,就必须生产更多,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被巧妙地排除在绿色计算之外,而且很难实现碳中和或环保。
其次,鉴于风能和太阳能的不可靠性,两者都依赖于天气和其他变量。
第三,风能和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参见西班牙最近的停电事件,或2022年德国的能源危机),这意味着需要从地球上开采大量且持续不断的材料,例如稀土矿物、用于制造塑料的石油以及用于建造基础设施的各种金属。而当它们不再具有可利用性时,许多这些材料都无法进行经济的回收利用。
第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项研究将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就矿产资源稀缺性而言,风能和太阳能分别比天然气高出33倍和23倍”,并且“如果考虑到电池储能,它们的影响将成倍增加,分别高出421倍和412倍”。
第五,即使是像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曼能源政策中心这样的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智库也认为,未来存在一个巨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他们指出:“清洁能源转型需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动员,并将对全球硅、钴、锂、锰和其他一系列关键元素的生产造成压力。”
鉴于这些事实,尽管存在天气、环境和宣传方面的因素,但中国持续使用燃煤电厂是完全合理的。
配资炒股平台推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