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伏圈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56家企业合计亏掉700多亿,另一边,从7月初开始,多晶硅、硅片、电池片轮番涨价,上游产业链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可这波涨价到底能不能把整个行业从泥潭里拉出来?咱们得掰开揉碎看看。
今年上半年,不少头部企业都预告巨额亏损,21家企业加起来又要亏160多亿。就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一连串政策和高层动作突然密集出台——6月底到7月初,《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落地、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点名批评内卷乱象、中央财经委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还专门召集14家龙头开会研究对策。这架势,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白了,这一轮“反内卷”行动,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更坚决、更有章法。不仅仅靠企业自觉,更有政策托底。尤其针对光伏这个关乎能源安全的关键赛道,高层频繁喊话,就是要让市场回归理性,把恶性价格战遏制住。
政策风向大变:新旧规则谁占优?
下面咱们用表格梳理下新旧政策的核心变化:
| 维度 | 旧规(2022年前) | 新规(2025.10起) |
|----------------|-------------------------|--------------------------|
| 价格管控 | 企业自律为主 | 法律明确禁止低于成本售卖 |
| 行业监管 | 地方分散管理 | 全国统一大市场顶层设计 |
| 落后产能处理 | 市场淘汰慢 | 鼓励主动收储+兼并整合 |
券商怎么看?中信证券认为,本轮反内卷会推动龙头市占率提升,但短期利润改善有限;中金公司则判断,下半年组件环节盈利能力将逐步修复,但产能出清进展缓慢;华泰证券则更谨慎,他们担心收储难以解决根本矛盾,新一轮扩产风险仍在。
涨价潮真能持续吗?
最近几周,多晶硅价格连续四次上涨,一口气突破综合成本线,比6月底贵了30%以上。硅片、电池片也跟着水涨船高,有的品类单周最高暴涨22%。虽然组件端还没全面提价,但消息面早已沸腾。不少人憧憬这波行情能带动全行业回血翻身,可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最大的问题还是老生常谈——产能严重过剩。从上游到下游,“僵尸项目”太多。据业内透露,两大龙头正在酝酿“收储”,通过组建专营公司,用资金和债务方式把落后产线买下来,然后直接停掉。不过,要消化27万吨库存,每吨按4万算,也得百亿级资金,还得协调各方利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此外,中下游领域像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也面临类似困境。一些地方政府招商门槛极低,只要凑齐工资就敢干一个亿的大项目。这种粗放扩张,加剧了技术壁垒争夺与专利诉讼大战,让行业协同越来越难。而且,就算部分小厂倒闭,大整合迟迟未见实质推进,大鱼吃小鱼还是那套老路子,并不能真正去除冗余供给。
新能源开发商怎么看?不少央企已经转向风电优先布局,有民营巨头今年新增风电装机量首次超过光伏。他们最关心的是度电成本和非技术支出,而不是盲目追赶所谓热点。有开发商直言,现在阴阳合同现象又冒出来,下游对原材料持续提价持怀疑态度,对未来盈利空间充满不确定感。
三板斧之外,还缺什么?
目前看,“去库存+降本增效+创新应用”才是真正破局之道:
1. 去库存:“收储”模式虽好,需要更多金融支持与政府引导,可以借鉴钢铁等传统产业供给侧改革经验。
2. 降本增效:推动上下游协同,通过自动化升级、新材料研发降低制造及运维费用,让中国光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优势。
3. 创新应用:积极拓展分布式、新型场景如BIPV(建筑一体化)、农业互补等,为产品打开更多销路,同时增强抗周期能力。
认知误区警示
不少人觉得只要原材料上涨就是利好,其实忽略了一点——终端需求如果撑不起高位价格,再怎么推升也只是左手倒右手。当下投资者最容易陷入“只看上游,不问终端”的误区,该避而远之!
资产配置建议
1. 长线布局优质龙头股,关注具备技术护城河且财务稳健的上市公司;
2. 配置新能源ETF或相关指数基金,以分散风险应对周期波动;
3. 谨慎参与短期概念炒作,对于纯粹靠题材驱动的小票应保持距离。
尾声时刻,不禁想问一句:你真的相信,仅凭这一阵子的疯狂调价,就足以让中国光伏彻底摆脱寒冬吗?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心里,也藏在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投资路径里。本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跃见2025#
配资炒股平台推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